近期,蓋雅工場旗下人效研究院(Workforce Productivity Institute,簡稱 WPI)發布了《人效九宮格:勞動力效能提升指引白皮書》,對人效九宮格模型進行詳細闡述,希望為企業管理提供人效提升路線指引。
本文將帶您初步了解其中的一些方法與指標。
一、3類人效衡量指標
麥肯錫將人效解讀為勞動生產率(Workforce Productivity),并定義為:勞動者投入在單位生產時間內創造價值的效率。人效本質上是除法公式,分子是產出和收益, 分母是投入和成本。
根據定義,我們將人效衡量指標分為三大類進行分析,并給出具體使用場景和運用建議。
第一類指標,效益類指標
效益類指標關注的是直接的財務結果,以利潤或成本或有價值的產出等形式直接反映企業人效結果/水平。
根據分母的不同,我們可以將效益類指標區分為三種:人均類、元均類、時均類。
第二類指標,效率類指標
這類指標更關注生產和服務結果,通過業務效率形式來反映人效水平。
根據計算邏輯差異,我們也可以將效率類指標區分為三種:單位效率、標準工時分析、綜合生產效率。
第三類指標,效因類指標
這類指標關注的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者個體,它的結果并不能直接描述人效結果,但這些指標構成人效提升的關鍵因子和驅動因素。
根據勞動者的投入元素差異,我們將這類指標分解為三種指標:時間類、成本類、動力類。
二、人效提升TOP模型
基于前文提到的人效衡量標準和人效方程式,提升人效存在三種邏輯。
一是積極路徑,即“把分子做大”,通過提升產量、提升品質,進而提升總收益的方式做大人效方程式的分子,這種路徑我們稱之為“提質增效”。
二是消極路徑,即“把分母做小”,通過減小工時、減少浪費,進而減少總成本的方式做小人效方程式的分母,也叫“降本增效”。
三是杠桿路徑,即“做大分子的同時減小分母”。稱為“調杠桿增效”。
以上三種模式組合后便構成了人效提升總策略。
在實現“提質增效”、“降本增效”、“調杠桿增效”的三種路徑指引下,基于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維度,我們又提煉了人效提升TOP模型,即將人效分解為三種效能:工具效能、組織效能和勞動力效能。
三、9種人效提升方法
鑒于勞動力管理的復雜性,勞動力效能提升因此是一項龐大的任務。
蓋雅人效研究院基于勞動力效能提升所包含的元素和勞動力效能提升的方法,構建了一個關于勞動力效能提升的3×3矩陣,代表著九種具有明顯差異化的勞動力效能提升方法,即勞動力效能提升九宮格模式,簡稱人效九宮格。
人效九宮格從不同的效能提升的元素和差異化的提升方法出發,形成9種各具特色的勞動力效能提升的路徑。
這9個格子既是方法指引,也代表了不同的思維邏輯。企業基于自己的特色、管理特點、領導力架構、數字化投入,以及底層企業文化風貌,可選擇不同路徑。
但每一種方法,無論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本質上都是從人效方程式出發,要么降本增效,要么提質增效,要么調杠桿增效,都能為企業的管理提供 9 種人效提升路線指引。
回溯人效九宮格模型,除了其方法論的價值,我們也能夠從模型看到不一樣的管理價值。而這些價值,既是人效管理的一部分,也將成為新時代背景下管理學的璀璨因子。
更結構化的人效提升指引,詳見《人效九宮格:勞動力效能提升指引白皮書》。
版權聲明:
凡本網內容請注明來源:T媒體(http://www.alternativecancerresearchinstitute.com)”的所有原創作品,版權均屬于易信視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按雙方協議注明作品來源。違反上述聲明者,易信視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