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互聯網三大支柱:
1、內容:新聞&文學、音樂&視頻
2、社區+內容
3、游戲
4、電子商務
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中國互聯網20年。咱們先從1998年開始。
一、1998年:內容門戶元年
1998年2月,張朝陽正式成立搜狐。給中國產業帶來了VC風險投資、CXO職業經理人團隊,讓中國老百姓認知了中國互聯網。
1998年,四通利方和北美華人網華淵網合并,成立新浪網。給中國產業帶來了并購、創始人被踢出團隊。
1997年,網易成立。1998年推出網易免費電子郵件服務。
顯然,這是內容門戶之年。
雖然1998年騰訊也成立了,但顯然大家都沒注意到它。但最后四大門戶是:搜狐、新浪、網易、騰訊。
還有一家公司成立,那就是在線網絡游戲公司:聯眾,出自希望公司UCDOS軟件團隊。
你看,內容門戶+BBS論壇社區+IM+游戲,在20年前,就同時出現了。中國互聯網主航道,都基本出現。
二、1999年:電子商務元年
內容門戶大熱到極點。連聯想都做了一個FM365。更別說還有中華網、TOM網、多來米這些富家子弟玩的。這些顯然都是后知后覺了。
1999年11月,當當B2C成立,標品賣書,客單價也低,正好做啟蒙。1999年,阿里巴巴B2B也成立了,搞黃頁,幫助中國小商品制造出口走向國際。
1999年還成立了一家當時沒人知道的公司:攜程。
1999年還成立了一家公司:51job,網上找工作。其實招聘的本質是:黃頁信息,只不過這個黃頁不是企業信息,而是個人簡歷信息。
這是中國電子商務的開始。他們真是先知先覺。
三、2000年:內容門戶上市年
網易、搜狐、新浪都在納斯達克上市。這才短短3年時間。
2000年1月,百度成立。
四、2001年:移動手機元年
美國互聯網投資泡沫破裂,也影響了中國。很多后來進入者都紛紛轉型去開發企業軟件,因為他們熟悉互聯網、熟悉當時火熱的Web開發技術和JAVA開發技術,所以他們一開始就做供應鏈互聯網平臺。當時中國企業軟件商還在紛紛用VB/PB/DELPHI開發局域網企業內部管理軟件呢。
但是在前幾年互聯網資本的推動下,基礎設施:通信&數據傳輸網絡也在迅猛發展。諾基亞在這一年市值逼近2500億美金,中國出現國產手機熱,以波導為代表,IT廠商聯想也介入進來,家電廠商海爾也介入,電話座機廠商步步高(Vivo和Oppo的母公司)也介入。
五、2002年:移動手機內容SP元年
2002年,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手機終于能短信互通了。好不容易2000年上市的三大門戶都熬的受不了,想尋找到立刻變現的業務。
彩鈴、短信報熱。網易首先抓住這個機遇(嘿嘿,大家可以另外尋找網易和張靜君和廣州電信局的淵源)。中國互聯網企業做SP業務開始了,尤其是把網上的新聞和段子通過短信傳播。
六、2003年:網絡游戲元年
2003年7月,盛大公司發布傳奇世界游戲,引發了中國網絡游戲熱。隨后,九城、完美時空、巨人等等公司跟進,造就了中國很多賺的盆滿缽滿的網絡游戲公司。這個行當也給中國積累了大量的產品經理、制作人、美工人才、音效人才、3D技術、網絡技術。
七、2004年:中國互聯網第一波集中上市收割年
2004年,移動手機內容SP廠商:空中網、掌上靈通網,上市。
2004年,垂直金融內容門戶公司:金融界,上市
2004年,社區+IM+游戲廠商騰訊上市。
2003年12月(相當于2004年了吧),中國電子商務第一個公司:攜程,上市。攜程。從1999年中國電子商務開始元年,到2003年,這才短短4年時間。
2004年,泛電商人才招聘網:51job上市。
2004年,網上賣機票電商網:E龍上市。
2004年,網絡游戲廠商:盛大,上市。
從1998年算來,到2004年,6年時間,中國互聯網開始了第一波收割熱潮。
八、2005年:Web2.0社區內容元年
2005年,超女最火的一屆出現:李宇春、張靚穎、何潔。大眾用短信投票引爆全國。這是民眾的、互動的狂歡。
2005年,新浪博客發布。
2005年3月,豆瓣成立。這是一個點評的網站。
2005年12月,58同城成立,這是一個個人黃頁發布的網站。
額外,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在這一年上市了。
七、2006年:網絡視頻內容元年
2006年,六間房視頻網成立。2006年,李善友的酷六網成立。2006年,優酷網成立。2006年,Google并購Youtube網。
另外,2005年4月,土豆網成立。2005年,迅雷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VeryCD(電驢下載)公司正式成立。這都是和視頻電影的崛起有關聯的。
過去大家只能看文字圖片內容網站,做圖片鉆展廣告?,F在有了更直觀的視頻網站,而且每部電影都可以貼片做廣告了。
但是并不代表文字內容網站失落,相反,中國網絡文學崛起,你看:2006年,天下霸唱開始寫鬼吹燈引爆盜墓類小說、2006年當年明月開始寫明朝那些事兒引爆寫史類小說,2006年月關開始寫回到明朝當王爺引爆穿越類小說。
2006年,其實還有一個大混戰,就是樓宇廣告大戰。成立于2003年的分眾傳媒,2005年上市,2006年并購了聚眾傳媒、框架傳媒。
八、2007年:電子商務高速成長年
2007年,阿里巴巴B2B業務在香港上市。
但是大家也別忘了,2007年8月,中關村一個經營了快10年的擁有11家線下店鋪IT硬件批發零售商,融了一筆錢,開始關閉自己的線下店,專注高速發展線上電商自營零售,那就是京東。
2007年,Yes!PPG成立,主打自創品牌的男士商務休閑服裝。2007年,模仿Yes!PPG的凡客誠品也成立了。這是中國自創品牌的電子商務公司,集:研發設計、供應鏈采購、委托加工、質量控制、商品電商零售、倉儲物流配送于一體。
2007年,也是中國快捷酒店大戰的一年。如家、漢庭、錦江之星、7天、莫泰、格林豪泰、布丁、桔子酒店...,好多好多。
悄悄另外說一句:2007年,iPhone上市了,大內存、高速CPU、高速WIFI網絡、大屏幕、多點觸摸輸入操作,這幾乎是和過去的智能手機有天壤差別:小內存、小屏幕、GPRS聯網、筆觸輸入或鍵盤輸入。中國移動互聯網暗示著要大規模爆發了。
九、2008年:智能手機元年
2008年,是中國互聯網的十周年。但是這一年也暗示著,中國PC Web互聯網即將開始走向最高峰,最高峰也意味著下一個時代已經在悄然啟動。
2008年,Google正式發行Android操作系統。
2008年,Apple發布iPhone3G手機,最最關鍵的是,智能手機的高利潤盈利模式、流量口模式出現了:App Store。想想百度收購91,其實也想占領智能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沒想到獨立的應用商店根本不存在活路,全被智能手機廠商在底層釜底抽薪了,人家有小米應用商店、華為應用商店...,全是硬件+軟件一體化的。
2008年,山寨手機熱啊。在聯發科一體化MTK模組的支持下,在華強北電子零件集散批發、深圳電子代工場云集的支撐下,中國人制造手機的門檻被放到最低。
十、2009年:交戰年
2009年,新浪微博發布顯然是最顯眼的。隨后,各大內容門戶網站紛紛發布類微博產品服務。微博,120個字,類似短信使用體驗卻可以帶圖片(比短信好),可以關注名人還可以評論互動(不像QQ得雙向關注),也可以隨手轉發。
除了微博這種類互聯網手機上的多媒體短信產品大戰,這一年整個互聯網界都不平靜。
淘寶發布購物搜索,屏蔽百度爬蟲。當然,微軟也發布了Bing搜索引擎來PKGoogle搜索引擎。
騰訊和搜狗針對輸入法進行訴訟。因為輸入法在用戶需求探知、彈窗引流、輸入漢字導流方面具有很高的入口殺傷力。
網絡游戲《魔獸》的代理運營權,也在九城、網易之間拉鋸。
還有2008年很火的基于QQ社交網絡關系的頁游:偷菜,開心網和千橡開心網也進行了訴訟。
為什么2009年如此不平靜?就是因為PC Web互聯網進入成熟期,產業要開始高度集中,要進行整合,不可避免要咔咔作響。
2009年,中國三大運營商均獲得3G牌照,移動互聯網眼看著眼看著要來臨了。
十一、2010:電商爆發年
2010年大家最記憶猶新的肯定是百團大戰,大量團購網站出現,尤其以2010年3月美團成立為標志。中國電子商務:衣食住行,衣,有淘寶;食開始了,就是這些團購網;住,有曾經的如家快捷酒店大戰,也有58的租房二手房黃頁廣告聚焦房產行業大戰;行,有過去的攜程、E龍、同程、去哪兒大戰。除了衣是實物零售業外,其他食住行都是服務電商業,即:在網上吸引消費者流量,在網上獲得優惠折扣,在網上下訂單,甚至在網上進行支付,然后在線下進行到場消費。
2010年,在衣這個事情上,還有一個轟動的事,那就是淘寶雙十一熱。但這已經其實是第二屆了(第一屆是2009年雙11),但就如超女一樣,也是第一屆舉辦完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第二屆才引爆。雙11對于淘寶的意義非常大。而京東,在2010年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開放POP平臺、一線城市極速達、收購網銀在線介入金融業務。而且京東主動發起了圖書大戰,直指當當老大哥(當當可謂是中國互聯網最早的電商零售)。還有一家發源于手冊郵寄購買最終爆發于電商的服裝零售公司:麥考林,也在2010年上市了,成為了第一家上市的電子商務零售公司(2007年阿里巴巴B2B業務上市。)
1999年,中國電商元年;2007年,中國電商成長年;2010年,中國電商爆發年。
當然,在PCWeb純互聯網領域,2010年也發生了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就好像兩個黑洞碰撞一樣巔峰對決,那就是3Q大戰。2010年11月21日,在工信部、網信辦的協調下,兩個公司達成和解,不互相封殺卸載對方的軟件。中國PC 互聯網終于走到了盡頭。就好像紅巨星要爆炸要產生超新星是一樣一樣的。從1998年開始的PC Web互聯網,走到了2008年智能手機元年,2009年互聯網產業整合交戰,最終在2010年3Q大戰最高巔峰對決中收場。
再想想中國移動互聯網,2008年是智能手機元年,今年是2018年,也十年了,今年的大戰是騰訊集團和今日頭條的大戰。相信到2020年,也會如超新星一樣,那時候是什么互聯網呢?已經有了ADSL寬帶PC Web 互聯網和4G 移動 App互聯網,難道那時候在5G的引導下,會出現萬物互聯網?
4G移動App互聯網,以移動智能手機為主產業,那5G萬物互聯網,什么是主產產業呢?難道是智能汽車?
十二、2011:中國移動互聯網元年
這一年,有兩個重要級產品出現,一個是智能手機:小米和MIUI OS出現,一個是原生移動IM:微信出現。
智能手機硬件、Andriod操作系統、應用商店、IM通信,這種組合層次頗值得人尋味。在萬物互聯網時代會不會出現的最初超級應用也是這樣?
其實早在2G GPRS時代,在2008年,手機QQ已經很多人使用了,但是微信出現了,手機QQ沒落了。微信的出現正好和iPhone成為智能手機事實標準是同步的。從iPhone開始,過去手機是五花八門各種樣子各種功能,尤其在山寨手機之時到達最高潮,然后在iPhone帶動下,全世界的手機都變成一模一樣的大體模樣了。也就是說,都是大屏幕、無鍵盤。微信的崛起第一步就是:語音消息、手機通訊錄導入、搖一搖周邊。你看,全是原生應用了手機的獨特特性。大家在思考萬物互聯網的時候也應該這樣思考,要充分應用硬件的獨特特性,而不是把大象裝在冰箱里(比如很多人把企業管理軟件精簡功能做成App)。
十三、2012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年
這一年,中國手機網民數量超過了電腦上網網民數量(其實2013年中國政府才要求運營商強力推4G)。
這一年,中國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大家都紛紛把自己的PC Web互聯網的功能翻新成App版本。
華為、錘子也正式宣布進入智能手機領域。360和海爾也聯合推出超級戰艦手機。就連騰訊也謹慎的做了一個手機ROM。大家紛紛想從智能手機硬件、智能路由器和DNS、OS、應用商店、通信IM超級APP,一層層地釜底抽薪。
十四、2013:中國移動互聯網爆炸年
3年啊,同志們。太快了,怪不得勞模雷軍說:現在就連睡覺都覺得是浪費。
這一年,小米開始構建自己的智能產品生態,發布了好幾款智能產品。這一年,樂視智能電視發布,樂視開始引爆江湖。
在這一年有兩個關鍵事件決定了這一年是移動互聯網爆炸年。一個是微信發布了游戲流量入口、打飛機小游戲狂潮掀起了移動游戲App的熱潮。移動互聯網,怎么能夠少了游戲這一個半邊天呢。微信在這一年還發布了公眾號。沒有媒體人的卷入,就不可能有大影響力大聲音。微信也是在這一年狂發展的。
另外一個大事件就是,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BAT們都開始做好自己的主流超級流量App,大力發展Open API開放平臺,大力做投資并購。中國移動互聯網為什么發展的這么快,關鍵就是有三大要素:超級流量、Open API和平臺、資本投資和并購進入山頭幫派時代。同志們,這句話要標紅啊。這是過去中國互聯網界從未有過的事情啊。這是中國互聯網的并購年,其中最大的收購案就是百度以18.5億美金收購91無線。
十五、2014:中國企業服務元年
在這一年,中國電商出現了一件大事:京東、阿里紛紛上市。京東和阿里占據中國線上B2C零售80%市場份額,構成了真正的雙子星結構。這種市場結構,意味著這個市場已經成為寡頭市場?,F在再進入這個市場,不可能再出現第三巨頭了,從第三名到最后一名,所有加總才能占據最多20%市場。從目前來看,就連拼多多這種拼團模式、云集微店眾包銷售模式,也只能成諸侯而不能成王。
雖然說,云計算創業三小龍:Ucloud、七牛、青云,都是2010-2011間成立的。但是,中國企業服務投資規模第一波熱潮卻真正來自2014年。其實不說2006年Amazon發布AWS,就說阿里云,也是在2009年10月寫下第一行代碼,2012年做天貓聚石塔項目,2013年換帥胡曉明開始高速發展。而中國IaaS云計算的高潮,還要等到2016年,那一年,所有互聯網大佬、所有中國系統集成商大佬都已經進入IaaS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市場。不過很多人卻還后知后覺,直到2015年中國企業服務投資最高潮,很多人才匆忙殺入了這個行業,才匆忙升級要做SaaS軟件。
這一年還有件事,就是菜鳥網絡在這年成立了。菜鳥網絡不搞倉庫不買卡車不跑運輸不招業務人員,但是菜鳥網絡憑借淘寶天貓的訂單流量、憑借自己的大數據建模技術,來做到智能的倉儲物流調度,抽取中間的調度傭金。這本質上是電商+企業服務的混合體。
這一年還有件事,是滴滴的快速崛起。滴滴后來被人們笑話段子都演變成了滴滴模式(拼多多拼團也是種模式、團購秒殺倒計時也是種模式),什么滴滴打人、滴滴代喝、滴滴代嫁等等,哈哈哈。但是,滴滴代駕、滴滴拼車業務真的出現了。滴滴的核心是:根據地理位置(智能手機獨特特性)、根據業務大數據和用戶畫像,智能匹配最合適的打車人和出租車,抽取中間的調度傭金。這本質也是電商+企業服務的混合體。
也就是說,智能調度匹配抽傭金,這個模式,會在中國業務+IT服務的各行各業中,都會形成落地的業務場景。這就是一種經過驗證的以技術為本的商業模式。這個模式,非常值得中國企業服務商去探索借鑒思考。
十六、2015:中國互聯網金融元年
這一年,在中央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推動下,互聯網金融開始熱潮。當然,中國電子商務要高速發展,沒有金融的支撐也是不能更快更大的發展。
所以這一年,P2P熱、眾籌熱、消費貸熱、供應鏈金融熱都起來了。
但更突出的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開始大戰。大家紛紛通過各種掃街、發起補貼活動,到處貼二維碼,可以掃碼支付?,F在,就連買菜買雞蛋夾肉餅,都可以用手機掃碼。這種便捷性是全世界最領先的。
十七、2016年:智能元年
這一年,直播熱崛起。但是這種直播和過去最早YY的直播還不一樣?,F在的直播最關鍵應用了實時美顏技術、虛擬AR技術。
這一年,從支付寶AR找福字、美顏App自帶兔子耳朵虛擬表情開始,就發現今年的不一樣了。那就是現實和虛擬的實時結合。
所以這一年,也帶動了AR、VR設備熱。也帶動了人工智能技術熱,先從人臉識別開始。
直播熱從娛樂很快擴展到了電商,從虛擬送禮盈利走向推薦商品帶貨盈利。這也造就了2016年的微商熱。這不同于過去的微商拼命加5000人拼命加群拼命發朋友圈雞湯發微商廣告的模式。這一年的微商都在實時美顏直播技術中統統成為了網紅。
直播打賞熱(這里也有上一年移動支付大戰紅包大戰的功勞),也漸漸帶動了另外一個正經事:知識網紅(如羅振宇)+知識付費(如得到)。
這一年,還出現了共享單車大戰,最后連顏色都不夠用了。這里面最有名的論戰就是馬化騰和朱嘯虎的言戰,焦點是誰能笑到最后。馬化騰認為是一定要是智能設備,如智能車鎖,這顯然是技術派的看法。而朱嘯虎代表運營派,也就是說:最成熟的產品和消費習慣,最廣闊的市場,用資本轟開?,F在,朱嘯虎的OfO陷入尷尬境地,朱嘯虎后來都暗示服了軟,顯然,智能才是核心。
十八、2017年:新零售元年
2017年說什么熱,那必須是新零售。新零售的本質是用智能傳感設備、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線下數據收集和線上電商是一樣的效果。大家切記切記。
雖然說,有人把新零售看做是線下,用正規企業運營方法再重做一次,就如同當年如家他們用資本+企業標準運營管理方法重塑中國快捷酒店業一樣。
技術派:無人零售商店、無人貨架&貨柜、智能購物車、智能稱重臺、人臉識別進門、人臉識別自動支付
運營派:生鮮、生鮮+餐飲堂食、連鎖便利店、中央廚房供應鏈....
十九、2018年:
2018年,中國互聯網金融熱已經過去了3年。今年卷土重來的是:區塊鏈。創建X幣項目、發幣上交易所市,成了主流割韭菜模式??床磺蹇床磺?。
在去年直播熱、直播技術、直播打賞普及成熟的基礎上,快手、抖音短視頻熱崛起。但是這種短視頻又和過去的移動視頻熱不一樣。因為除了技術流暢、打賞付費習慣成熟外,現在抖音又多了附近、朋友、互動。這簡直是下一代社交網絡的潛力啊。怪不得騰訊今天上半年從收購到打擊抖音到內部賽馬做了N多短視頻App,根源就在于此。
我過去就說過,QQ發源于臺式機撥號上網文字時代,微信發源于智能手機4G上網語音時代,那么下一代社交網絡工具一定是基于萬物互聯5G上網視頻時代。
從2008年智能手機元年開始算起,今年也已經十年了。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時代也要高潮地結束了。今年,小米也要在港交所上市了。
一個時代即將結束(還有2年最后的兩個黑洞大碰撞,我猜是騰訊集團和今日頭條集團),那么我們在今年,確實應該多靜下來思考思考,幾個好友坐下來重新回歸歷史一片空白該想想了、放開腦洞發散性討論討論了。
下一代主流硬件是什么?下一代主流OS是什么?
下一代主流社交網絡工具是什么?下一代搜索是什么(是視覺識別和語音交互嗎)?
下一代內容是什么樣子的?比如說新聞、文學、視頻、音樂...。
下一代游戲是什么樣子的(是ARVR嗎)?
下一代電子商務是什么樣子的?下一代后端企業服務是什么樣子的?
這里邊,有你嗎?
下一代商業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什么?除了:流量、資本、技術和數據以及開放平臺外,還有什么新的要素?
版權聲明:
凡本網內容請注明來源:T媒體(http://www.alternativecancerresearchinstitute.com)”的所有原創作品,版權均屬于易信視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按雙方協議注明作品來源。違反上述聲明者,易信視界(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所有討論